農曆四月初八開始,鼓聲、鞭炮聲會劃破廣州古村的寧靜。而河涌深處,那些沉睡一年的“老龍”將一一被喚醒。端午扒龍船有著數千年曆史。從清代起,廣州水鄉各村就形成一套非常嚴格講究的規矩和不厭其煩的儀式。像每年的端午節前夕這一俗稱“起龍”(又叫“請龍”)的環節,同樣有著不一般的講究。在過去的一周,南都記者兵分多路,分赴番禺、白雲、天河、海珠等地,試圖揭開“起龍”這一習俗的神秘面紗。
  在廣州水鄉有龍船的村落,端午節扒完龍船後,大部分的龍船是藏於河涌底的,藏龍象徵“龍歸故里”。嶺南氣候濕熱,普通木製品容易發黴,南粵先民發明瞭獨特的“藏龍”技巧:把龍船藏於涌底,用濕滑的河泥包裹船體。
  海珠龍潭村有5條長龍埋在村中的河涌內,最老的坤甸製作於清朝,而最“後生”的一條亦有30多年的歷史。一艘龍船之所能流傳上百年,村民何叔說,如何“藏”如何“起”,是關鍵。何叔說,船塢是藏龍船的地方,村民在河涌里找到適合龍船大小的位置後,就會在河底打上木樁,順著龍船的形狀與高矮裝上木架,支撐龍船,這樣藏起來的龍船才不會變形。加上整條船被河泥所覆蓋,見不到陽光,因此才能保存上百年。
  “藏龍”因村而異。龍船一般用柚木或坤甸木製作,因這些木材的密度較大,在水中越浸泡越堅實。像珠村、龍潭村等這些有河涌的村落,端午過後,村民就會把龍舟藏在本村的河涌底下。有的村落的龍船用杉木製作,杉木輕薄且不易被腐蝕,因此並不需要將龍舟藏於泥土中保存。潭村、冼村就有“杉木龍”,端午過後,把龍船保存在河邊的“龍棚”中即可,這樣起龍時就更省時省力。
  像楊箕村、天河村等村就沒那麼方便了。因受到村中的河涌遭填埋、河涌水質受到污染等影響,如今龍船無法藏於村裡,村民只好把龍船寄存於番禺的龍船廠中,到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才到龍舟廠起龍,然後等到推水採青之時才把龍船帶回村中河涌或附近水域。
  在傳統民俗觀念中,龍船就是一條真龍,所以端午期間的各項儀式就連叫法都有講究:撈出要說“起龍”,“起”與“喜”同音;進水不能說成“下水”;不能“抬”,只能“揪”;活動結束後把龍船放回原處叫“藏龍”,而不能叫“埋”。而再具體到“起龍”這個環節,又有一番需要講究的地方。
  現場直擊
  沉睡14年 冼村龍舟被喚醒
  “起鼓!”一聲吆喝,鑼鼓聲響起,伴著雨水和陣陣夏雷聲,冼村的60多位村民,在沙浦村的河涌里開挖河泥,站在河堤邊指揮觀望的冼叔說,“上次扒龍舟已經是14年前的事情了。”
  據悉,舊時冼村一共有五條龍舟,十多年前村委將三條舊的坤甸龍舟送給了沙浦村和廟頭村。直到四年前村民才重新集資定做了兩條新的坤甸龍和一條杉木龍。因珠江新城內河道整治,佈滿大石塊的河床已不適合藏龍,於是洗村便將坤甸龍寄放在以老表相稱的沙浦村裡。杉木龍則一直寄放在龍舟廠內。“定做完成後,村委卻一直不同意起龍,坤甸龍就一直埋藏在此。”
  5月9日這天上午,天下起了矇矇細雨,冼村裡收到起龍通知的村民早早聚集在一起,一輛大巴把他們送到了黃埔區的沙浦村中,等待起龍的最佳時機。5月9日這個起龍吉日,是熟悉水情的沙浦村長輩們,依據每天的觀察,推斷出來的。“下午1點過後,水會慢慢退去,要爭取時間完成,因為下午三點多四點時水位又要回來了。”岑叔說道。
  午飯時,冼村的長輩們不忘提醒起龍時的註意事項,“要註意河床里的雜物,小心玻璃等殘渣……”環顧四周,前來起龍的60多人中,近2/3是年輕人,有參與的年輕人表示,“村裡很久沒有劃龍舟了,趁著今天有空過來幫忙。”
  飯桌上,少不了傳統菜餚,冼叔說道,“一定要點‘蘿蔔乾炒辣椒’,能起到驅寒的功效。”此外還為起龍的村民們準備了大壺的薑茶,“喝著薑茶起龍,暖身又驅寒。”
  天公似乎不作美,起龍前雨下個不停,但冼村的長輩們表示,“今日風雨無阻,一定要起龍。”沙浦村的長輩們也信心十足地表示,“時間一到,水位自然會下降。”
  隨著一聲令下,村民們正式啟程了。經過近一個小時的等待後,12點半過後,河道的水位開始下降,“可以開始起龍了。”此時河岸上開始敲鑼打鼓,接近1點鐘時,年輕人們陸續下水,在長輩的指引下找到了藏龍之處。
  擊鼓聲中,大半身浸泡在河泥里的壯漢們,整齊地發出吼聲,為彼此加油打氣,河床內的泥巴在連日雨水衝擊下變得泥濘不堪,“泥太爛了,一腳插下去,齊腰了。”起龍的人們不斷地用鐵鍬將覆蓋在龍船身上的泥土往兩邊鏟,同時用砍下來的芭蕉樹和木樁在河道里築起了一道臨時的圍牆,耗時一個多小時,才隱約見到沉睡在河床上的龍舟。壯漢們似乎有些精疲力盡,有人更是意外負傷,被河床里的玻璃碴割傷腳底。熱情不減,稍作休息後,壯漢們又繼續開動了,拿著水瓢不斷地往外舀泥漿。
  當龍脊露臉時,經驗老道的沙浦村長輩們拿出了提前備好的鐵絲繩。年輕人一臉疑惑,長輩們卻熟練地將鐵絲繩扭成一個大圓,其中一端綁在一根木棍上,另一端則套在龍頭處,兩個年輕人在示意下站在龍舟兩側,用力地拉著木棍的兩端,從龍頭一路走到龍尾,“用鐵絲繩為龍舟舒經活絡,船底的泥土鬆動了,通過慢慢滲進船底的河水,讓船慢慢升起。”岑叔說道。
  這時,起龍的最後工作開始。將船身剩餘的河泥鏟出後,船慢慢升起。無奈河泥過於泥濘,幾十個起龍的人齊心協力搖動船身,終於讓龍舟慢慢脫離河泥,這時天空一陣雷聲轟隆,長輩們也點燃了鞭炮。在鼓聲和嘶吼聲中,沉睡多年的冼村龍舟重見天日。
  擇日
  民俗:農曆四月初八起龍初啟
  現狀:觀察水情挑選黃道吉日
  “四月八,龍船透底挖。”農曆四月初八,只是每年起龍船初啟的日子。事實上,依據傳統,村裡若決定起龍,長輩們會根據實際情況,看老黃曆另選“吉日”。如遇上舊船需要維修,或者紅龍、花龍需要重新油漆,都會比較早起龍船。
  為何要四月初八起龍船?據龍潭村村民何叔介紹,這是為了有時間讓龍船風乾做保養,等到漲潮後,就找人來把木架砍掉,把龍船送入水中。之所以要等到漲潮,也是為了讓龍船船底距離水面近,再落水時減少受到的衝擊力,以保護船身。
  今年農曆四月初八(5月6日),龍潭村起龍船的吉日還未敲定,何叔說一切要“睇水情”。“原本選好了農曆四月初十(5月8日)這一天,但最近雨水多,當天等了一個上午,河道里的水還未退去,就取消了。”冼村村民冼叔表示,雖然第一天無法順利起龍,但可以在選好的日子里先進行了祭拜,告知河神,將擇期再來起龍,“該有的傳統還是要做足。”
  流溪河沿岸的各鄉村,歷年都有扒龍船的習俗。但白雲區多數村落至今還未起龍,“都在著急,再不起就晚了。”白雲區人和鎮文化站負責人黃先生稱,要聚齊各村的龍船負責人開會不是件容易事。
  選人
  民俗:有紅白二事者不能參與
  現狀:報名的青年越來越少
  起龍儀式,女性不能參與,但也不是所有男人都能參加。今年70歲的珠村村民潘伯說,參與起龍的人員不僅要有氣有力,還要經過嚴格篩選,如家裡最近有白事的不能去,家中有未滿月小孩也不行。冼村村民冼叔也說,家中有紅白事的均不宜參加起龍,家中妻子懷孕者也不能列入起龍名單。
  冼叔記得一般村裡會張貼紅紙對此進行通知,但今年起龍,村裡不用貼紅紙通知,大家已經在村裡奔走相告,而且報名參加的人不用等長輩提醒。雖然大家都自覺遵守傳統,但潘伯發現現在參與起龍的人少了。以前村裡的青壯年勞動力甚至老人,只要有空閑的都會參與起龍,有的就在岸邊吶喊,為在河涌中起龍的人加油。現在年老幫不上忙也在岸上看熱鬧,“只是(年輕的村民)現在上班的上班,上課的上課,過來看的人都少了。”
  祭祀
  民俗:拜河神祈求起龍順利
  現狀:“異地起龍”少了鼓聲
  下水起龍之前,必先祭祀。在起龍這一天,參與起龍的村民要一早來到埋龍的河段焚香燒蠟祭拜河神,祈求起龍過程順順利利。“珠水闊,珠溪連,珠村人仔會扒船。”天河珠村每年起龍儀式都鄭重其事,香火、爆竹等祈福道具自然少不了,還會敲起年內第一聲鼓。
  有些村落因為本村的地理條件,龍船無法藏於村裡,只能寄存於番禺的龍船廠內。雖然要“異地起龍”,但該有的祭祀傳統村民還是全套做足的。像楊箕村,原有四條龍船存放在楊箕涌里。2000年珠江賓館對出的珠江口建起水閘,既泄洪也攔截河涌垃圾進入珠江水域,但這道水閘讓楊箕的龍船無法自由來往珠江,再加上涌水污染嚴重,於是每逢端午過後,村民就把四條龍船寄存在番禺上潡村的龍船廠里。
  天河村的一條龍船也寄存在龍船廠里,農曆四月初八上午11點,楊箕村就和天河村參與起龍的村民齊聚龍船廠內,在每條船船頭船尾兩端的地方各燃放一串鞭炮,然後燒香、燒金銀元寶,這一串儀式叫“謝塢”。與以前在本村“謝塢”相比,就是少了在岸上敲鑼打鼓。完成“謝塢”之後,就正式起龍了。
  起挖
  民俗:不用工具全用人工手挖
  現狀:龍船廠起龍給錢全搞掂
  放完鞭炮過後,十幾名穿著短褲的珠村村民爭先躍入涌中,拿起水桶往水閘外舀水。由於前段時間不斷下雨,河涌水位高,龍船浮不起來。為什麼不用抽水機快速抽水呢?村民阿均說,自古以來龍船就是團隊活動,體現集體精神,所以起龍也要村民齊心協力。
  冼村的起龍儀式在擊鼓聲中進行,大半身浸泡在河泥里的村民不斷地用鐵鍬將覆蓋在龍船身上的泥土往兩邊鏟,同時用砍下來的芭蕉樹和木樁在河道里築起了一道臨時的圍牆,耗時一個多小時,才隱約見到龍船。
  “我們起龍是不用工具的,直接用手去挖,臟就臟了。”潭村66歲的村民姚伯介紹,他們起龍是用雙手一把一把地將泥土挖開,待外面的淤泥清除乾凈後舀掉船內的積水,便會重新浮至河面。
  楊箕村、天河村的起龍儀式在龍船廠中進行,但村民不需要下水起龍。龍船廠的工人把船塢的水閘拉開,池塘里的水就會流走,龍船就出現在眼前。村民也不用親自下船把船身里的水舀出,他們只要支付每條龍船150元,龍船廠的工人會幫他們搞掂,而且會把龍身清洗乾凈和上油,村民在推水採青之時就能把龍船帶回村中。
  除泥
  一條牛繩幫龍船舒經活絡
  起龍船要選擇退潮之時。龍船浮出水面後,開始進入起挖的最後階段。一般一條坐七八十人的長龍起碼要二三十個漢子用大半個小時挖出來。一眾漢子跳入水中後要先將龍船艙內的泥沙挖出,再合力將龍船底的泥漿搖松,抬起龍船頭。
  龍船浮出水面後,開始進入起挖的最後階段。有時龍船底的淤泥與船身粘在一起,使龍船無法完全浮起,有經驗的村民其實早有準備。待到龍脊露臉時,沙浦村長輩們拿出了提前備好的鐵絲繩熟練地將鐵絲繩(有的村用牛繩)扭成一個大圈,其中一端綁在一根木棍上,另一端則套在龍頭處,兩個年輕人在示意下站在兩側,用力地拉著木棍的兩端,從龍頭一路走到龍尾,村民岑叔說:“用鐵絲繩為其舒經活絡,船底的泥土鬆動了,通過慢慢滲進船底的河水,讓龍船慢慢升起。”
  龍船終於浮出水面,龍潭村的村民要將在鼓架附近的水眼重新封上,以免船艙再入水。剛纔起龍的人要上水去梳洗,留下一些人再慢慢仔細清洗龍船。留下清洗龍船的村民就會用一條牛繩,從頭到尾,將殘留在船身的污泥颳去。
  修整
  扎龍筋抹豬油給龍舟貼身保養
  起龍完畢後,潭村的龍船被劃回至潭村水閘進行船內清洗,六七名村民忙活了一整個下午,把龍身洗得乾乾凈凈。原來,起龍只是第一步。因為經過一年的深藏,龍船究竟可不可以扒,需要檢修。村民姚伯說,天氣轉好,村民會仔細檢查船的狀況,看看有沒有哪裡磨損或者掉漆,然後再給抹豬油、補桐油、添新漆,最後自然風乾。
  龍船的修整大致分為兩個工序,常規的檢查和給龍身摸豬油。若龍船身上有損傷,就需要送到龍船廠修理了。龍潭村起龍後同樣給龍船進行“貼身保養”。這中間還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扎龍筋”。據村民何叔介紹道,在龍船中貫穿船頭到船尾的一條坤甸木條為龍筋(又稱為龍纜)。因為扒龍船的人坐在船的兩側,長龍有時要承受100人的力量。為了使龍船穩固,要用藤條將龍筋和每個座格扎緊,繃緊了龍筋,這樣就不怕因為拉力而使龍船開裂。
  經過一連串的準備工作之後,龍船還需要進行裝飾,藏在龍廟或是祠堂中的龍頭龍尾需要進行清潔、重新上色,補充扒橈,有時候還需要重新製作羅傘和旗幟等。裝飾完成後,一條傳統龍船才能執行它的每年的任務———農曆四月二十八進行推水採青(或會另選吉日),初一至初五趁景或招景,或與老表們比拼一番,為村爭光。
  提個醒
  男人起龍
  女人路過請自動迴避
  傳統的龍船並不允許女性觸摸或是上船,然而在開始起龍前,冼村村民冼叔特別提醒:“起龍過程,女性也要先迴避,不宜在現場觀看。”“走過見到沒關係,但是千萬不能在河岸上撥動頭髮。這是大忌。”沙浦村村民岑叔也在一旁嚴肅地說道。傳統的起龍儀式只需要男人,女子要避諱,這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規矩,部分村落一直堅守著傳統,誰也不想壞了祖宗的規矩。龍船活動,女人碰不得,這究竟為何?今年69歲的天河村村民李叔說這有兩個原因。李叔說,以前每到起龍的時候,村裡正在上學的小伙子就會逃課跑到河涌幫忙起龍,為了不把衣服弄髒,小伙子都會脫光跳進河涌里,起龍完畢後用涌水把身子洗乾凈,再把那身衣服穿上繼續回去上課。正因為小伙子起龍時沒穿衣服,所以以前起龍過程不讓女人看。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村民把龍船視為一條真龍,舊時男尊女卑,男人為龍,女人為鳳,龍是不能被鳳騎著的,所以按照過去的習俗,女人是不准碰、上、扒龍船的。尤其龍船經過橋梁前,會有村民在橋的兩端拉起紅繩不讓人過,待龍船通過後才放行,因為“龍不能被女人騎(跨)。”
  策劃/統籌:南都記者 黃海珊 葉斯茗
  採寫:南都記者 鄭雨楠 夏嘉雯 葉孜文 楊婷 葉斯茗 實習生 文靜
  攝影:南都記者 高貴彬 李向新 葉斯茗 實習生 趙宇  (原標題:端午將至 涌中龍船透底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p36ipg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